央广网朔州8月1日消息(记者温雅慧)8月1日,山西首台自主研发的165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在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成功下线,标志着氢能产业已经从技术研发迈向产业化应用的新阶段。
这台刚下线的165kW大功率长寿命氢燃料电池系统可实现在-30℃的严寒中稳定续航400公里以上,将为重卡、矿山等领域提供强劲的绿色动力。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章俊良表示,该发动机具备多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完全自主开发的技术,这里面所用的催化剂、膜电极的技术水平是国际领先,单位功率的氢耗也是处于最高水平。这些技术都是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所取得的。
202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与朔州“双碳”产业研究院成立氢能源创新联合实验室,仅用8个月就实现了氢燃料电池系统首台套设备成功落地。
上海交通大学燃料电池所党支部书记、氢能创新联合实验室首席专家、教授沈水云介绍,目前“高校出技术、企业出场景、政府出资源”的模式,离不开平鲁区委、区政府超前的战略眼光,将氢能产业定位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核心引擎,在政策设计、资源整合、生态构建上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朔州文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俊表示,氢能燃料电池主要有续航里程长,然后零下30摄氏度无里程焦虑,环境适应性好,并且加氢时间短等优势,是交通领域非常好的一个动力选择。“我们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实现氢能全产业链的打通。”
在165kW氢燃料电池发动机成功下线之际,平鲁区同步启动加氢站建设,并举行朔州文景氢燃料发动机整车配套项目集中签约仪式。本次签约的6个项目覆盖公交客运、物流运输、重型卡车等多元应用场景,将推动氢能从生产端向终端应用延伸。
据了解,平鲁区抢抓氢能产业发展机遇,积极布局“制、加、储、运、用”五大核心环节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应用,致力于构建涵盖制氢、用氢以及氢气提纯、燃料电池应用、电解槽应用的“两横三纵”氢能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实现“新能源+新产业”深度融合,为资源型地区实现能源转型、产业升级、多元发展提供可借鉴经验。
平鲁区委副书记李斌表示,平鲁区作为能源大区,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传统能源基地向绿色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转变。
“氢能重卡、氢能公交,以及绿电制绿氢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平鲁区已率先构建起完整的氢能应用全产业链,实现了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应用场景的高度耦合,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积累了经验。下一步将持续加强人才和科研的投入,为打造晋北氢能产业示范高地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李斌表示。

关注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