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 将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内涵融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中,作为职业道德要求的重要内容。

第三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决赛于7月25日在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落幕。由学校人工智能学院教师张波、霍晓凯与学生王天佑组成的“非我莫属”团队,凭借扎实的算法设计与创新的技术路径,在创新药赛道中进入前六名,斩获三等奖。该赛道汇聚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全球2666支参赛队伍,此次获奖是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科学智能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关键一章 。

“非我莫属”团队合影(校方供图)

本届大赛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上智院与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南方电力调度控制中心、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总公司、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晶泰科技、艾昆纬企业管理咨询(上海)有限公司、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等多家机构协办,得到了产学研各界机构的广泛支持。大赛以“AI for Science”为核心,设置航空安全、材料设计、合成生物、创新药、新能源五大赛道,旨在通过人工智能原始创新加速科学发现。赛事聚焦前沿科学问题,吸引了全球30个国家的1.6万名选手参与,总奖金池达百万元。

该校团队参与的创新药赛道聚焦RNA(核糖核酸)逆折叠问题。这一问题被《Nature》2024年列为“七大AI生物学难题”之一,本质是“三维结构→一维序列”的离散优化问题,难度高于传统蛋白质逆折叠。赛题要求选手依据给定的RNA三维空间信息,设计深度学习模型预测RNA碱基序列,评估标准为序列恢复率,即算法生成序列与真实可折叠成目标结构的RNA序列的相似度,恢复率越高则算法性能越优。

“最初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赛,没想到初赛表现优异,以第10名的成绩入围复赛,便决定继续冲刺。”团队成员张波老师回顾道。复赛阶段,入围队伍均来自该领域顶尖院校及科研院所,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面对生物知识与人工智能算法的双重挑战,团队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高效统筹规划、提升专业技能、丰富知识储备,不仅为后续从事人工智能与交叉学科研究奠定基础,更坚定了为“AI for Science”领域贡献力量的决心。

团队成员霍晓凯老师表示,比赛最后阶段竞争进入白热化,各队都在争分夺秒提交模型。“我们最终采用基于Neighbor Attention GNN和双向LSTM的全新结构,在最后几天通过彻夜多机协同训练完成了最终模型。”团队在复赛A榜中排名第六,复赛B榜模型成绩位列第二,综合排名第四晋级决赛,最终获得三等奖。“这次比赛让师生团队对人工智能在生物制药领域的应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颁奖典礼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星河·启智科学智能开放合作论坛上举行。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王天佑代表“非我莫属”团队登台领奖,其出色的表现充分展现了学校积极向上的蓬勃朝气与发展理念,赢得现场嘉宾一致赞许。

此次获奖标志着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AI赋能研发方向迈出坚实一步,不仅为后续冲击更高层次国际赛事、深化产学研合作奠定实践基础,更彰显了我国职业教育在前沿科技领域的创新潜力。未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培养更多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科技强国作出更大贡献。(来源: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编辑:褚夫晴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长按二维码
关注精彩内容